跨越空间,音乐同行。为响应教育部“慕课西行”号召,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建立东西部高校智慧教育资源共同体,近日,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马学文教授主讲的《基础和声学》同步到内蒙古民族大学,完成了一场跨越空间的同步课堂。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耿学刚认为,通过“数字赋能、共享课程”,借助智慧树教育资源,让优质的教育资源传递到万里外的内蒙古民族大学,加强校际联系,实现了东西部高校的教育资源共享。
在课程的开始,马学文教授就提出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从知识到技能再到情感,三维目标设计层层递进,拓展到实现美育的宏观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不仅对理论实践上面的完成度提出了要求,美育目标的提出更是回答了音乐教育在当前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如何发展这一问题。
在理论传授环节,马学文教授根据《嘎达梅林》和《摇篮曲》一中一西两首经典歌曲,引出如何利用西方和声为中国风格旋律配伴奏,并强调在运用西方功能和声体系的过程中,应重视我国民族音乐风格特质。马学文教授带领着学生们一起弹唱谱例,分析调式调性,提出和弦的可能性,确定左手和弦的根音,最后完成内声部的填充。通过老师根据具体谱例的逐步分析,学生们很快就领悟到了为旋律配和声的方法。
在课堂实践拓展环节,马学文教授将内蒙古民族大学学生谱写的作业进行现场弹奏。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作业的分析,他了解到学生们对本堂课内容掌握的情况,并根据学生们作业的表现进行了点评与总结。在本部分内容的最后,进一步引入《北风吹》《凤阳花鼓》和《花非花》三首中国风格旋律与大小调和声的乐曲,拓展课程内容,与开头引入的“旋律与和声的关系”相呼应,引发学生们课后的思考。
在课堂的最后,内蒙古民族大学的石垚老师就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和课程设置等事宜与我校教师进行了探讨,马学文教授据此分享了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将和声学课程开设在电钢琴教室的特色设置,认为应该厘清教学目标,加强对师范学校音乐专业学生和声编配实践的重视。双方老师的热烈讨论加深了本次慕课西行线上课程开展的意义,更好促进了东西部高校的交流与资源共享。
本次慕课西行之《基础和声学》课程通过理论引导、案例分析和实践探索,让学生在一个半小时的课程中收获颇丰,不仅学习了和声学理论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慕课西行的开展既创新了教学形态,又积累了实践经验,提高教育质量,协同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将会竭力支持这种共赢共发展的教学模式,距离相隔近万里,音乐与你心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