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部):
根据《杭州师范大学关于修订2017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和《杭州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附件1)文件精神,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分为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创新精神与创业实务、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数理基础与科学素养、信息技术与现代生活、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等8个模块。为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优质通识教育课程资源,学校决定启动第二批核心通识课程建设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遴选范围
除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创新精神与创业实务两类课程外,学校第二批核心通识课程建设项目将从目前已经开设的通识选修课程中遴选。
二、遴选办法
(一)申报条件
1.课程负责人应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
2.申报的课程量大面广,且已经开设三轮以上。
3.申报课程教学效果优良,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符合通识教育理念,对提升通识教育质量具有意义,鼓励交叉学科申报。
(二)立项名额
学校第二批核心通识课程计划建设至少50门,其中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课程10门,创新精神与创业实务类课程10门,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类课程5门,其他类课程择优立项25门。
三、建设要求
1.课程目标要求。要启发学生思想,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批判性地思维,主动地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2.课程内容要求。以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为基础,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质为导向进行科学设计,重在探究知识背后的价值观、方法论以及精神境界。鼓励教师使用自编教材或讲义,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3.教学组织要求。采用课堂教学或通识教育专题讲座等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采取“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或“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方式,一般要求讨论课每学分不少于3课时;“翻转课堂”方式,一般要求讨论课每学分不少于6课时。讨论课学生人数一般不超过30人,由主讲教师或助教组织讨论。
4.课程评价与考核。推广多元化、全过程考核。强调平时的考核力度,突出课堂互动、课堂讨论、课后学习、合作学习的成绩评定。包括读书报告、研讨和笔试等环节,笔试内容应体现课堂教学内容。
5.课程资源建设。核心通识课程原则上要求在学校慕课平台上建设网络课程资源。
6.教学团队建设。要建立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素质优良的教学团队。鼓励组建跨院系、跨学科的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可适当引入助教,在主讲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课程建设和课程辅导答疑、讨论等工作,助教应由参加青年教师助讲培养的教师或成绩优异、思想端正并选修过相关课程的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担任。
四、经费资助
学校第二批核心通识课程建设项目拟每门课程资助建设经费3万元。如按照慕课课程标准建设,学校资助经费10万元(已获得校慕课和省慕课资助的课程除外),同时列为校级慕课建设项目。课程建设经费分两次下拨,中期检查通过的课程划拨后续建设经费。
五、项目验收
(一)建设周期
第二批核心通识课程建设项目,建设周期为2年。
(二)项目检查和验收
项目实施一年后,学校组织专家对课程建设情况进行中期检查,检查形式包括专家考评和学生教学测评等。课程验收评估应达到的标志性成果包括课程建设总结、课程网站、学生评教等。验收时每门课程至少应有2轮开课记录。建设周期结束后,学校组织专家对课程进行验收,验收通过者认定为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六、申报时间
申报截止时间是2017年5月31日(周三)前。未计划建设慕课的课程负责人填写《杭州师范大学第二批核心通识课程建设项目申报表》(见附件2),拟建设慕课的课程负责人填写《杭州师范大学第二批核心通识MOOC/SPOC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见附件3),经学院审核后,将附件2或3,汇总表(附件4)统一递交教务处教研科电子稿和纸质版(一式5份)。
联系人:李桂琴, 28861159.
教务处
2017年5月10日